看到个热搜小麦策略,全职爸爸“茉莉爸”带娃一年抑郁,在孩子一岁半的时候离婚。
1
据网上信息显示,“茉莉爸”是兽医专业硕士毕业,此前平均月收入有2万左右,2023年5月女儿出生。
孩子妈妈的产假结束后,他开始承担带娃任务。
带娃的一年多来,“茉莉爸”缺乏个人时间,加上得不到家人的理解,甚至一度抑郁。在孩子一岁半的时候,双方决定离婚。
带孩子带到抑郁的,又何止这一个全职爸爸。
带孩子就像一台永不停机的碎纸机,悄无声息地吞噬着每个亲历者的身心能量。
凌晨三点冲奶粉时颤抖的双手、换尿布时僵直的腰背、被哭闹声撕裂的完整睡眠,不过是万千育儿者日常的缩影。
展开剩余83%育儿论坛里,一位新手妈妈的自述令人心惊:产后三个月,她的手腕就因长期抱娃患上腱鞘炎,每次抱孩子都像在刀尖上跳舞。
当她向婆婆诉苦时,换来的却是“哪个女人不生孩子”的嗤笑。
这种身体损耗在哺乳期妈妈中尤为普遍,涨奶时的乳房像灌满铅块,堵奶引发的乳腺炎让体温飙升至40度,却仍要强撑着给孩子喂奶。
更令人揪心的是,这些生理痛苦往往与心理压力交织——有妈妈在发烧时坚持抱娃,只因害怕孩子离开自己的怀抱会哭闹。
在某个二孩家庭,妈妈每天的日程表堪比精密仪器:清晨五点半起床准备早餐,七点送大宝上学,八点半陪小宝做早教,十点开始打扫房间,中午要准备三菜一汤,下午接大宝回家后辅导功课,晚上还要哄睡两个孩子。
当丈夫下班回家瘫在沙发上说“你在家就带带孩子”时,她只能默默把洗到发白的围裙攥得更紧。
这种“隐形劳动”在育儿群体中普遍存在,据统计,全职母亲每天平均劳动时间达14小时,却常被视作“理所应当”。
不管是全职爸爸还是全职妈妈,这还真是应了那句话,谁带孩子谁崩溃!
2
带孩子的累,是全面立体且持续的。
生理层面,睡眠被切割成以小时为单位的碎片,深夜哄睡、凌晨喂奶、天未亮换尿布形成恶性循环。
新生儿父母在孩子出生第一年的睡眠时长,堪比需要倒时差的跨国差旅人员。
更隐蔽的是心理层面的消耗,社交圈随着孩子出生急剧收缩。
曾经的闺蜜下午茶变成育儿经验交流会,连追剧都要开着弹幕找共鸣。
某位二孩母亲在日记中写道:“当孩子问我‘妈妈你以前是做什么的’,我竟需要努力回忆产假前的工作内容。”
比体力透支更窒息的,是情感支持的断层。
当带娃的爸爸或妈妈向另一半诉说带娃疲惫,抱怨家庭琐事费时又费力,得到的回应永远是“带孩子能比上班累?”
这种“不被看见”的孤独,在育儿群体中具有普遍性。
即使已经累到睁不开眼挪不动步子,只想倒头大睡崩溃大哭,可一看到孩子,又得强撑着收拾残局,变身温柔父母,生怕自己的情绪波动给孩子留下阴影。
不管是全职爸爸还是全职妈妈妈,要一天24小时照顾孩子,围着家里的柴米油盐转,得不到家人的支持,还要面临对个人价值的怀疑。
哪怕曾经在职场是多么叱咤风云,呼风唤雨,在嗷嗷待哺的小婴儿面前,过往的光鲜统统没用,日复一日重复着琐碎的事情,忙里忙外又归零重新开始。
靠一个人,真的很难!
3
育儿是社会共同责任。反观现实,多少家庭仍在经历“丧偶式育儿”与“焦虑式全职”的双重夹击?
家庭内部的改变同样重要。
有很多育儿互助群,成员们会互相传授“哄睡神曲”“辅食秘籍”,更会坦诚分享情绪崩溃的瞬间,这种抱团取暖,可以帮助缓解焦虑。
当丈夫开始承认“换尿布比做手术难”,当妻子学会说“我需要休息两小时”,亲密关系里的坚冰才会开始融化。
学会向外界借力也至关重要:社区托育中心、父母互助小组、临时保姆平台,都是缓解育儿压力的“安全阀”。
最根本的改变,始于每个父母与自己的和解。
我们总在纠结是当60分妈妈还是100分妈妈,却忘了先当个100分的自己。
放下对“完美育儿”的执念,允许自己偶尔点外卖代替亲手做辅食,允许孩子看会儿动画片换取片刻宁静。
当社会不再用“为母则刚”“为父则强”的道德枷锁束缚父母,当每个家庭都能坦然说出“我需要帮助”,或许我们才能真正享受育儿带来的喜悦,而非被焦虑与疲惫吞噬。
我们该重新定义“合格父母”的标准:不是永远情绪稳定,不是无所不能,而是在崩溃时能牵起伴侣的手,在疲惫时敢向世界求救。
毕竟小麦策略,父母首先要是完整的“人”,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孩子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